理念

回歸建築本質 重構人與環境


再訪宜蘭社福館


正如安藤忠雄感嘆:『一群沒有公共意識的人是無法創造出公共空間,也不會很充份利用它的。』台灣跟歐洲相比的確在都市裡面,很難享有屬於常民的、每個人可以共享和利用的公共空間。而我們所謂的「公共建築」,也很難擺脫威權化機構化的衙門意象,極少能夠真正的融入城市主體中,與民眾生活結合。在台灣公共和私人的領域好像是壁壘分明、卻又似乎在管理不當、控制不了之下常常雜亂無章。

評圖之後


投入教學的原因,是想回到學校,強迫自己去思考、整理屬於自己的建築實踐的脈絡。也就是「我是誰」以及「為何而戰」的問題。過去幾年一直在「做」當中學習關於蓋房子的知識:怎樣把房子蓋成自己想要的方式。但是,從房子到建築,並是屬於「我」的建築,那會是甚麼樣子?


建築的節能思考(一)

-本文大部份的內容均發表於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所編製的永續綠建築(2002)一書中


永續建築,或稱為綠建築的觀念在國內已推廣多年,相關立法上也制定了節能法規與設立綠建築標章制度以供規範。但除了少數個案,綠建築始終未得廣泛的實踐。探究其因,不外是一般大眾乃至於建築專業人士對永續建築的內涵仍存一知半解的體認。或望文生意,將綠建築與生態環境作直接、詩意的聯想;或狹隘地認定運用科技如太陽能發電版(Photovoltaic)即為綠建築,卻又因成本因素而望之卻步;更有甚者,以綠化皮層為建築包裝,以假生態之名為綠建築冠上華而不實的刻板印象。種種認知上的錯誤,阻礙了永續建築環境的發展。

永續建築環境是一種整體人為環境的策略思考,包括經濟、交通、人口政策、社會福利、社會正義等各個面向,不是單體建築物所能完全。不過本文無法龐大地探討永續政策,只能由建築設計的觀點切入,帶出將最重要的節能思考。

大墩教會空間改建

完工照片 請按這裡

我們在構思教會的空間時,自然光線的表現往往是我們的設計重點。 在既有狹長街屋格局內,主堂講台成為光線展演的舞台, 藉由如裂天而降般的自然光,述說著神的無限,引領人仰望敬拜。

不設計的家

有一回到朋友家參觀,朋友是設計高手,自宅也如精品旅館般具有高度設計質感。朋友的熱情招待讓我們度過了一個美好的下午,但讓我最感佩的其實是他的生活態度,一絲不紊,對家居細節極為用心講究,完全與精心設計的居家融合一體。

像我家就不行。
 


立體抽象泡泡建築

豐田市立美術館附近,妹島和世完成了一座小品建築—逢妻交流館(逢妻社區中心),是妹島獨有的立體抽象泡泡式建築


優雅的現代性 谷口吉生

谷口吉生一直是我十分喜歡的日本建築師。他的作品總是一派地優雅並富於質感,同時讓人見識到現代建築對於工業技術精準度的堅持與要求。我每每訝異於他能將建築中每一條線都近乎完美地密合,是怎樣的建築心靈與設計功夫才能造就如此無暇的空間精品。

住居都市

回歸建築


我對於近年來的建築教育有個感受:就是過度著重建築設計中的創意和想像力的部份,而輕忽基本的訓練和紀律,結果使得學生的設計彷彿浮在半空中,與「真實」面越來越疏離,難以聯結於土地與生活。建築雖有其詩意性,但它的詩意是在於嚴謹建構每一個「可見的」、「可摸的」部份。建築其實是很物質的。在建築裡如果我們連「看的見的」都無法掌握,那如何去掌握那「看不見的」?

東海給我的

工作了那麼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回東海走走。


東海這幾年蓋出了一些新的建築物,但大體上原本的校園紋理都還保留著。本以為對這校園已有相當程度的熟悉,但每一次回訪後總是帶著滿心對建築的新體認離開。對我而言,東海成了我在實務工作疲乏之餘的充電站。

輕省地游

以往游泳時,總愛先設定好今日要游幾趟的目標。頭幾趟總像是用盡力氣比賽一般,以致於游沒幾回身體就開始疲累,最後總是在手腳快不聽始喚的情況下游完。


這次,泳池人多了點,找不到空檔可以獨自佔用一個水道,只好乖乖地跟在其它泳客後面慢慢地遊。

游慢一點,動作慢一點,沒想到反而沒有疲累感,好似充分藉由水的浮力般,一趟接著一趟,要不是趕著一場與友人的約定,真不想停。

這樣的流暢感,不是靠力氣,而是來自於浮力,我只是盡量放鬆自己,伸展四肢,耐心且按步就班地作完每個動作。

在水池裏我突然了解,過往我太靠著自己的力量,掙扎、奮進,以致於筋疲力盡。其實上帝就如水托著我,靠著祂,我飄浮,不趕進度,不訂目標,輕省地一步步往前,我反而擁有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