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建築
我對於近年來的建築教育有個感受:就是過度著重建築設計中的創意和想像力的部份,而輕忽基本的訓練和紀律,結果使得學生的設計彷彿浮在半空中,與「真實」面越來越疏離,難以聯結於土地與生活。建築雖有其詩意性,但它的詩意是在於嚴謹建構每一個「可見的」、「可摸的」部份。建築其實是很物質的。在建築裡如果我們連「看的見的」都無法掌握,那如何去掌握那「看不見的」?
此外,或許有些學生在創意和想像力的自由度上沒有那麼靈活的,反可能在學習過程中遭到貶抑而失去自信;其實在建築中有些很絕對的、關乎對錯的原則,其重要性並不亞於自由的創意和想像力;而且,這些原則更可以做為創意的基礎和其堅實的翅膀,讓想像得以實踐。更有許多創意是在這些本質的原則中發展出來的。(如瑞士建築師
Herzog de Muron 或 Peter Zumthor。)
回歸生活
住居是建築的本質。然而台灣都市長期以商業發展主導,僅重經濟面的考慮而較少對環境的基本關懷;我們的建案80%是商業建築,而商業建築以法規檢討及面積分配為操作工具,所著重者無非是土地價值的最大化。使得我們的居住空間大多以商品的型式呈現。人的生活不但與土地與環境呈現疏離的狀態,長期以來就連使用者面對住宅商品,多在意其經濟價值面的考量而鮮少對生活型態的想像。如此惡性循環之下更使得住宅商品趨於單一及保守。
在富裕的社會中,使用者對於各類商品品質的要求日漸提昇。除了滿足基本功能外,更希望能提供不同的體驗,相信對於空間亦然。住宅或許不再只是居住的機器,更可能是拓展生活體驗的場域。再加上資訊化和商業導向的社會發展瞬息萬變,許多既有的價值、人際的互動和人與場所的關係都在改變中。空間專業者是否應對我們的生活現狀或趨勢有所批判?一方面讓更多對於生活可能性的想像得以展現,另一方面使得我們的專業能與社會與環境有更良性的互動。
都市/ 住居
人口不斷往都市集中是普遍的趨勢。高密度的人口和大量資源的集中更使得都市發展的議題一直是可持續性討論中重要的一環。甚至在氣候變遷和環境變化的情況下,許多人對於都市的未來抱持保守的態度。然而我們不該忘記,作為建築專業者,我們在都市中的每一個作為都是在改變都市、改變環境。
住宅是型塑都市的最重要元素;也是都市當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建造類型。好的都市必定提供好的居住經驗。空間專業者最大的挑戰,即在於是否能從自己日常生活的經驗出發,從新細膩地去思考都市/ 住居的問題,來探索各類型生活的樣貌和可能性,並能將其回饋於都市環境當中。
使我們的建築設計能真實貼近生活,貼近本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